大皖新闻讯 7月6日,以"何以中国·茶和天下"为主题的万里茶道九省(区)网络直播主题活动第一期顺利举行,安徽、福建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五省媒体记者直播探寻"万里茶路"文化脉络金控配资·,大皖新闻记者在直播过程中重走"万里茶道安徽段的重要节点——位于黄山市祁门县的茶叶改良场和梅南渡古码头,重温祁门红茶的发展史。
沟通亚洲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茶叶之路
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武夷山,经江西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向北延伸,途经蒙古国,抵达俄罗斯。全程约4760公里,其中水路1480公里,陆路3280公里。
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,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、新西伯利亚、秋明、莫斯科、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,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,使茶叶之路干线总长14000 余公里,沟通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,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,成为名副其实的"万里茶路"。
中国现代茶业科技体系的开端:祁门茶业改良场旧址
在祁门县平里镇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上,孕育了中国现代茶业的发源地。二十世纪初,为挽救日益衰退的华茶出口形势金控配资·,改良中国茶叶的种植与生产,1915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在祁门成立"模范种茶场"。1932年7月,种茶场改名为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。
如今,祁门茶业改良场还有两片重要遗存保留下来,一是县城改良场总部,坐落在茶山公园南侧。二是平里遗址,坐落在祁门县南平里镇梅南公园旁,当年的大门、车间、操场等一应俱全,旧貌依稀。尤为可喜的是,其中还保留有许多当年进口的制茶机械;不远处的郭口,甚至完好保存着吴觉农1933年主持开垦的世界首创的条播新茶园。
这里不仅是中国现代茶业科技体系的开端,更是"中国茶叶专家的摇篮",吴觉农、胡浩川、冯绍裘、庄晚芳等七位"中国二十世纪十大茶学家"曾在此工作。他们在茶园科学化管理、茶树良种(槠叶种)选育、制茶工艺革命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,引领中国红茶加工技术从传统迈向现代,其成果当时在世界红茶研究领域亦居领先地位。改良场兴办的培训班更是为全国培养了如汪瑞琦、陈继良等大批顶尖茶业人才。
祁门茶业改良场孕育的"立足实业、锐意创新、艰苦奋斗、胸怀天下"的精神,至今仍是祁门红茶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如今的祁红特色小镇平里,正秉承"改良ING"的进取姿态,在茶业机械创新、5G技术应用及"祁红+御医文化+康养"融合等方面持续探索,奋力打造"世界红茶之都"。
祁门红茶登上世界舞台的起点:梅南渡古码头
与茶业改良场旧址相距不远的梅南渡古码头,曾是祁门红茶香飘世界的起航点。
梅南渡位于祁门县平里镇平里村,为祁门县境内最大河流阊江渡口。祁门县旧为秦末汉初将领梅鋗封地,又名"梅城",渡口地属梅城南乡,故称梅南渡。
祁门是"九山半水半分田"的山区县,高山蜿蜒,流水潺潺,位于黄山西麓,与天目山脉、武夷山脉并称为中国三大产茶山脉。享誉世界的祁门红茶,历史上通过梅南渡,经阊江自东北向西南由安徽入境江西,并由鄱阳湖进入长江水路出口世界各地,特别是经由汉口,踏上万里茶道之路。梅南渡码头,可谓祁门红茶登上世界舞台的起点,也是祁门红茶踏上万里茶道之路的起点。
2021年12月,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宣布,基于祁门红茶的显著影响力和厚重文化资源禀赋,批准安徽(祁门县)成为第九个申报省份。
祁门县以万里茶道申遗为契机,依托梅南渡等珍稀历史资源,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,统筹做好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这篇大文章,实施新一轮复兴计划,让祁门红茶从这里出发,再次走向世界、影响世界。
大皖新闻记者 于源绮 见习记者 胡伟民
编辑 汪艳金控配资·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